為學前、幼兒及小學學生提供的英語學習小貼士

家長是讓孩子充分感受學習英語樂趣的關鍵人物!我們的專業導師為你提供實用秘訣,幫助你在家中與孩子一同學習英語:

有助激發孩子學習興趣的活動

文字遊戲

這遊戲讓孩子多學英語詞彙,而且簡單易做,在家中或路上隨意指向一件物件和加以說明,已能達致目的。舉例說,你可在做蛋糕時向孩子指出「I am now mixing the butter into the batter.」(我現在把牛油加進粉漿),甚至解釋這些

猜謎語

這是巧妙結合文字與圖畫的趣味遊戲!先向孩子朗聲讀出謎面,讓他們畫出謎底,接著互換角色,最後由你向孩子解釋一個單字的多重含義。

同音字

運用英語中同音不同義的字與孩子玩遊戲,可以提升他們的聆聽及理解能力。鼓勵孩子想想有哪些讀音相似的單字,並讓他們嘗試逐一解釋字義。舉例說,「school」可以是學習的地方,但也能用作形容魚群的量詞(a school of fish)。

講故事

與孩子互道每日的所見所聞。講故事時不妨天馬行空一點,以孩子身邊的事物為題材,讓孩子發揮想像力。

急口令

這是訓練孩子清晰和正確發音的好方法,而且過程樂趣無窮。我們建議由淺入深,循序漸進。

怎樣引導孩子多說英語

教導孩子英語時,家長或許會遇上一些難題。有甚麼方法可以鼓勵他們多說英語?

我們歸納了以下五點心得:

1. 以身作則

希望孩子學好英語,有甚麼比身教更有說服力!家長日常多以英語交談,多看英文書和英語電影,孩子自會跟隨。另外,我們建議你多關心和參與孩子的學習過程,而不是完全放任他們自學自練。孩子需要大量讚美、鼓勵和支持才可建立自信,千萬不要吝嗇!

2. 因才施教

沒有人比父母更了解子女,讓孩子感到在家學習英語是一項有趣及滿足的活動是很重要的。要做到這一點,就要留心孩子的個性和興趣,因材施教。活潑好動的,可能會喜歡擺動身體的動態遊戲;文靜害羞的,文字或紙牌遊戲或會較為合適;熱愛運動的,應該最愛聽和參與以體育為主題的故事和遊戲。為孩子準備活動時,不妨先了解他們的想法。

3. 留意孩子的情緒

掌握時機是成功的關鍵,鼓勵孩子說英語也不例外。留意他們的情緒:是否願意聆聽?頭腦是否清醒?即使已開始玩遊戲或練習,如發現孩子心不在焉、疲倦不安或情緒低落,應稍後再試,切勿強行繼續。 

4. 模擬生活實況

孩子喜歡玩「角色扮演」遊戲,因為這是他們最能發揮想像力的時刻。嘗試建議一些模擬情境 (光顧玩具店、坐巴士或到餐廳用膳),讓孩子自由選擇,並與他們輪流扮演不同角色 (如顧客和店主),在需要時給予提示和支援。若孩子不自覺地用了母語對答,切記要用英語把他們剛才所說的重複一次。在你的循循善誘下,孩子說英語的意欲自然會慢慢增強。 

模擬生活實況是促使孩子多用英語的有效方法,而且有「預習」的作用,可以增進他們日後參與類似活動或遇上同類情況時使用英語的信心。使用實物 (如模擬在餐廳用膳,可使用家中的餐具) 作道具,更可增強孩子的代入感! 

你越認真投入,孩子越玩得起勁!

5. 為孩子找尋說英語的機會

在必須以英語溝通的場合,說英語的動力自然大增。你可考慮為孩子報讀一些會話課程,助他們建立說英語的信心。在課堂上與同學以英語溝通互動,是學習會話最理想的環境 。待孩子積累足夠信心,在家中說英語便會自然流暢了!

從實踐中學習 — 淺談「任務導向」教學法

甚麼是「任務導向」教學法?

顧名思義,「任務導向」教學法 (task-based learning) 就是通過完成指定的任務來幫助學生學習特定技能。這是最自然的學習方式,因為孩子在進行任務的過程中能與不同物件和意念互動,主動思考和學習身邊事物,從實踐中學習。 

這種教學法與兒童發展理論一脈相承,因為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孩子有機會運用字詞來表達意思和解決問題,而非被動地接收資訊。事實上,這些「任務」都具有實際意義,主要讓孩子學習傳達意念,而形式例如像語法這類描象概念只是其次。

英語   要用才有意思!

語言是實用的東西,要用得著才有意思。令人遺憾的是,不少在英語考試中拿高分的香港學生, 不願、甚至不能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英語溝通! 「任務導向」有助銜接課室與真實生活,使「課室英語」順利過渡成「生活英語」,讓學生親身體驗以英語解決問題的成果與喜悅。要達到成效,有關「任務」必須有明確目標,而且要讓學生清楚明白這一點。有了清晰目標,孩子自然更有動力學習。   

如家長有意在家中採用這套方法與子女練習英語會話,請注意以下幾點:

闡述意義  給孩子的 「任務」必須清晰和實在,而非為做而做! 讓小朋友了解執行「任務」的原因,可使他們增添動力,加倍起勁。 

從簡到繁 任務的難度應該由淺入深,這有助孩子建立自信。

重複字詞 盡量在不同任務中重複使用某些曾學過的單字及片語。用得越多,孩子越易牢記所學的東西。

善用例子 尋找一些關於其他人成功完成會話「任務」的故事或短片,鼓勵孩子仿傚。這樣亦有助他們清晰了解完成「任務」的好處,使他們更樂於嘗試。 

學詞彙 切忌「單打獨鬥」

社會重視多元文化,英語能力越強,優勢越明顯。但怎樣才算「英語達人」? 高手與普通人的分別,在於是否具備輕鬆運用英語詞彙的能力。有關學習母語的研究指出,幼兒學說話是以學習片語為主,逐漸建立自己的詞庫和提升會話能力。這理論亦適用於第二語言,並隨學者Michael Lewis 提出「詞彙教學法」(lexical approach) 而成主流。

學語言如同製作美食

掌握大量詞彙,猶如廚師擁有優質食材,不難炮製美食;反之,空有烹調技巧(語法)而食材短缺,再好的廚師亦一籌莫展。學語言,語法固然重要,但只要有機會大量接觸詞彙和片語,學生往往能從中整理出一套規律,應用於不同語境。 舉例說:

I’m sorry I’m late, I missed the bus/ I overslept/ my alarm didn’t go off/ I had an event at school.

上述例子使用簡單過去時態,但遲到理由則屬於「半固定」組合,易於記憶。

英語也要講「搭配」

語言中的「搭配」(collocation)是指一些經常一同使用的字。它們有的關係緊密,很難替換其中的任何一方,如 'Utter disaster' 中的 'disaster',幾乎不能由別的單詞替代;有的則像 'Make a cake'般極具彈性,'make' 可與其他名詞搭擋,像 'make a beautiful dress'、'make coffee' 等。

以「搭配」方式學習詞彙 而非以單字為起點,有助提升學習速度,也可長話短說,使英語更流利簡潔。試想,說 ‘school bag’ 是否比 ‘the bag I use at school’簡單直接得多?

學習詞彙三部曲

明白了「搭配」的重要性,家長可鼓勵孩子按下述三部曲學習詞彙:

多閱讀:可以是小說、雜誌、網上新聞及評論,種類越多越好,但須注意常見的詞語搭配。舉例說, ‘…a film directed by…’、 ‘thoroughly enjoyable’等都是影評的常用語。

記錄:以合適方法 (如按主題分類) 記錄詞彙,方便記憶和溫故知新! 除了含義,也可寫下例句和特點 (正式/非正式用法、俚語、慣用語等) 及按需要加上中譯。

練習: 多用是熟習新詞彙的不二法門,不妨鼓勵孩子從寫日記或錄下關於某個主題的ㄧ分鐘發言開始。

改善發音 從小處做起

甚麼是發音? 簡而言之,就是讀出一個字的方式。交談時,對方憑你的發音辨識單字或句子。發音清晰與否,會直接影響他人的理解。個別音節不清的問題可能不大,但如果整體發音模糊難辨,就難免「雞同鴨講」了! 

改善發音就像改掉陋習,不但要改變舊的方式,還要勤加練習,勇氣和毅力缺一不可。這裡給大家一些改善發音的提示,只要持之以恆,就能自信地以英語對談!

認真聆聽

「聽」和「講」是雙生兒,聽力越高,能正確發音的把握越大。學會話,其實應由學習聆聽起步。舉例說,有些字 (像sheep和ship ) 的發音相近,聽得出兩者的分別,就較易讀出正確發音。而看電影、聽歌、聽podcasts等,都是鍛鍊聽力的好方法。

留意口形和唇形

口形直接影響發音。怎樣才知道口形和唇形正確呢? 有兩個簡單方法:

運用鏡子:一面說話一面觀看鏡子中自己說話時的口形。

把一隻手指放到唇前:說話時保持手指不動,就可感受雙唇的移動方向。

你也可觀察別人說話時的口形和唇形,模仿其面部表情和聲音。 

攝錄說話實況

要糾正發音方法,單靠聆聽錄音並不足夠,「看」也是重要的一環。拿出手機把自己說話時的樣子錄下來仔細聆聽,便可知發音是否正確。另外,隨意找段短片或聲帶,選取一至兩句依樣讀出來,再比較母帶與自己的說話錄音,分析重音、聲調、發音等有何分別,反覆嘗試。

清晰比速度重要

很多人誤以為改善發音等同加快說話速度,實情卻是語音清晰比甚麼都重要。假如對方根本聽不明白你在說甚麼,那麼說得快就毫無意義!

習慣奇怪的感覺

改善發音等於拋棄舊習,走出舒適區。就算說英語的日子不淺,當我們嘗試改善發音時,往往會因為把舌頭和雙唇重新定位而感到不自然。另外,英語的發音很可能跟自己的母語截然不同,說話時難以掌握甚至感到有點吃力,都是正常的。你覺得古怪和不舒服的發音,聽在對方耳中,可能是最字正腔圓的英語呢!

認清體裁特點 寫作文章無難度

寫作大概是最難掌握的英語技能。寫作不同說話,並非我們與生俱來的本領。用母語寫文章尚需專人指導,學習外語更要加強訓練,否則寫作能力一般會落後於會話。

如何掌握寫作的關鍵步驟?

只要掌握以下幾個步驟,寫作其實不難:首先構思和組織意念,繼而選擇合適詞彙,最後把意念串連起來成為清晰易讀的文章。 

認識和分辨文章體裁 (genre) 是寫作的起點,重要性猶如行動前先認清目標,才會有望成功。文體不單指文章的類型,還包含不同文章應有或重複出現的特點。根據文章的主要社交功能,我們歸納出下列六種主要文體:

(1) 敘述:講述故事,以娛樂為主

(2) 複述:描述已發生的事情

(3) 報告資訊:提供事實

(4) 指示:告訴讀者怎麼做

(5) 解釋:闡述事情為何或如何發生

(6) 說明:提出或議論觀點

掌握文裁特點   嚴守寫作流程 

寫作其實「有法可依」,以下介紹的過程導向寫作法就是最常用的方法;但平時最重要還是多閱讀各類型文章,熟習其行文風格和特色。報章專欄、評論或故事都是不錯的選擇。  

構思意念 這是過程導向寫作法的第一步。簡單如寫信,只要是原創意念,就會令人印象深刻和更有意義。正式動筆前,可先在草稿紙上記下與主題有關的意念! 

聚焦重點 想像可以無窮無盡,但意念出現後,就要從中挑選最重要和相關的幾點。

參考範文 有了原創構思和整理出重點後,可參考同類型範文,辨識有關體裁的特色。  

組織意念 參考過範文如何鋪排意念後,就可「照辦煮碗」,陳述自己的構思。

下筆寫作 一篇文章可能要修改多次才能完成,雖然現實生活中未必能做到,但起稿至少一次也是好的!

集思廣益 旁觀者清,聽取第三者對文章的意見,往往有助改善文章。

仔細複檢 文章定稿時 ,從頭到尾小心檢查語法和拼字以找出之前可能會忽略的細節。

謹守上述全部或部分程序,就不難寫出一篇合乎文體要求的原創文章了。 

學英語 毋忘初心

為甚麼要學英語?希望考試拿好成績是人之常情,但這只是達致目標的手段,偏執分數猶如「為了一棵樹而放棄整片森林」,忘記了初心。

英語是世界語言;懂英語,對旅遊、就業和了解全球政經大事,都會事半功倍。英語就像跳板般帶來無數機遇,助我們了解世情,增強競爭力。

文化是語言的靈魂 

很多人認為學英語就是學詞彙和語法,但要做個英語達人,不可能對語言背後的文化和規範 — 如間接引語(indirect speech)的微妙、禮儀和習俗等毫無認識。問題是,這些知識很難單靠學校教授,令不少學了多年英語的同學仍然原地踏步,難以更上一層樓。

不一樣的學科

英語跟「術科」不一樣,需要持之以恆練習才能精益求精。如同學態度被動,缺少在課餘鑽研的熱情,要合格不難,但要成為「達人」,做不到也是常識吧!

參考以下小貼士,助孩子體驗課室以外學習英語的樂趣!

鼓勵孩子在社交媒體使用英語:Facebook、Instagram、WhatsApp及WeChat 等都是常用的社交媒體,可以幫助孩子鍛練英語。

投孩子所好:把英語結合孩子喜愛的活動,讓他們從玩樂中體驗英語。若孩子愛看漫畫,就讓他們看英語漫畫;喜歡音樂,就聽聽英文歌,給他們講解歌詞。只要和有趣的活動掛勾,就可洗脫孩子原先認定英語沉悶、負面的錯誤印象。

了解課堂內容:家長關心分數可以理解,但更重要的是了解孩子的上課內容。與其問孩子考試分數,不如先問問最近學了甚麼! 盡量為他們營造在課室外使用英語的機會;有了成功的經驗,孩子自然會對學習英語更加起勁!

結交異國朋友:鼓勵孩子結交不同國籍的朋友是讓他們於日常生活中運用英語的最佳方法之一。舉例說,英語是國際學生夏令營裡的共同語言,讓孩子參加這些活動有助他們於課室外學習和練習英語。

外部連結